爱诸城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嘉兴日报 | 【足迹 1921开启的故事·回响】百年传承,“尽善尽美”

读嘉•城事

2021-03-28 09:29

      乔有山下,潍水之畔,百年前的贫穷困苦不再,一排排敞亮美观的楼房、一个个幸福灿烂的笑脸,浸润着如今山东诸城枳沟镇北杏社区的安乐美好。

  走进北杏社区的党性教育主题展馆,“初心永恒,尽善尽美”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事迹展陈其中,与北杏的建设发展相互映衬,更加瞩目。

  尽善尽美唯革命,全心全意为民众,从北杏走出去的王尽美,在南湖畔许下一生追求,当年“抛头颅、洒热血”的赤子丹心,融化在齐鲁大地的建设发展之中,也融进一代又一代后辈们的“好好工作”里,进而转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注脚。

  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场奋不顾身的救亡图存,一条坚定前行的共同富裕之路。聆听历史的回音,回望热土的发展,从南湖出发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回响在乔有山,回响到了中铁山桥(原山海关铁工厂),也回响于祖国的山川大地之上,而“尽美”依然在我们身边。



百年北杏,奋斗美好新生活

  北杏的三月,春意已显。

  宽敞干净的路面,整齐漂亮的民房,三五成群放学归家的儿童和村民们淳朴的乡音,让人感受到了整个村庄的活力。

  沿着村道走上几分钟,便到了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修葺后的王尽美故居,依然简朴。甬道尽头的低矮平房,是他曾经很长时间居住的地方,他在这里出生、长大,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青年。

  低矮的门户,弓着腰才能进入,屋内的陈设,让人感受到当年生活的艰苦,从门外到门内,倒退100多年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伫立百余年,坐看风云变幻,这里无声讲述着当年赤贫却激昂的岁月,也见证了这些年来北杏的跨越发展。

  中共一大会议之后,23岁的王瑞俊改名王尽美,取“尽善尽美”之意,全身心投入到革命运动中。而他用鲜血践行誓言、用生命捍卫信仰的实践,也在北杏构筑起一面“全心全意为民众”的精神旗帜,迎着风,带领乔有山下的老家人接续奋斗。

  “作为王尽美同志的老家人,他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们。为百姓做事,就得尽善尽美。”站在故居前,抚摸着胸前的党徽,想象着他曾经战斗的场景,北杏社区党委副书记赵增恩心潮澎湃。

  脚踩红色热土,耳畔回荡着“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的红色遗嘱,接过接力棒的北杏人开启了奔向新生活的共同富裕。

  创办全镇第一家橡胶厂和砖厂,成为全镇第一个“电视村”;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全部社区化;发展北杏工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示范区、成立社区农业发展公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追寻着王尽美的足迹,北杏的党员干部一茬接着一茬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走在前、做在先,以组织融合带动社区内经济、居住、文化、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不断传承和践行“尽美精神”。

  健全的班子和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的生活富起来了,对聚合居住的美好期待也愈加强烈。于是,2017年,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一场奔向美好新家园的迁徙在北杏开启。

  3年时间,尽美家园居民小区实现了全社区居民集中融合居住。在小区里,天然气做饭、壁挂炉供暖全覆盖,太阳能免费安装,网络线路配备齐全,通信、有线电视、互联网、体育健身器材等全部配置到位,并实行物业网格化管理,小区南侧建有尽美小学、幼儿园等,社区居民真正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走在北杏,一幅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而诸城,也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县级市,不断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红色小镇,凝聚精神新力量

  真理的旋律,回响百年。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到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今天,党建引领的强大作用愈发清晰和强劲。

  在北杏党建融联体展馆中,一件件承载历史的物品,一幅幅记录变迁的图片,一处处浓缩记忆的实景,向来到这里的人们叙说着来自北杏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发展脉络。

  近年来,枳沟镇以北杏社区“党建融联体”构建、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建设等为核心,着力打造起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尽美红色小镇,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尽美精神”,凝聚新力量。

  占地202亩的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里,有修缮的王尽美故居,有建设的党性教育主题展馆、古村落教学点等,“尽美精神”的传播有了更好的载体。

  展馆里,立体生动地还原了王尽美烈士生活、工作和战斗的重要历史场景,王尽美党性教育基地教师胡志超声情并茂地为来到这里的党员群众讲解,为每一件文物、每一个红色故事赋予活力,成为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学习了解的过程,很荣幸能通过我们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尽美故事、‘尽美精神’。”2009年,胡志超来到北杏社区,从书本到实践,他对“尽美精神”有了更多认识,也感受到了一名党员的职责和使命,去年他还来到南湖瞻仰红船,亲身感受“红船精神”发源地的初心力量。

  “在王尽美的遗嘱前,党员干部都会驻足流泪,这份遗嘱以党的事业相嘱,毫不涉及私事,令人敬佩和感动。”基地建成以来,胡志超和伙伴们一直在讲好党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方面下功夫,全力以赴讲好党史教育课程,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批共15000多人次党员干部到基地学习,也将“尽美精神”传递到了更远的地方。“今后我们要继续挖掘好、传承好革命精神,丰富学习党史的载体,让更多人从党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传承创新,创造更多跨越故事

  不忘来时路,启航新征程。

  乔有山留下了少年的足迹与诗赋,开启了一个有志少年的闯荡之路。而在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山桥),那股“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也已融入发展的血脉。

  中铁山桥道岔分公司的车间里,铣三班班长徐渤雨正在操作数控机床加工铁路道岔。铣刀经过,火花四溅,将道岔铣切出设定好的角度,公差不到半毫米。中铁山桥的企业标准已经远超行业标准。

  中铁山桥的前身是山海关铁工厂。1922年,王尽美来到山桥创建了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开展了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企业注入了一心向党的红色基因。

  因桥而生,因红而兴。当年带来的“红船精神”,如今已在这里生根发芽,注入了更多内涵,发展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红桥精神”。

  作为家里的第三代山桥人,学习数控技术的徐渤雨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但根植山桥的红色基因不变。

  “从爷爷身上,我看到了老一代人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从父亲身上,我学会了学习和思考,通过学习长见识,用思考解决问题。”在山桥,他感受到了更多传承和创新的力量,通过老一辈人的经验传授,在平时工作中细心钻研,把经验通过实践内化为创新,“此次生产的嘉兴有轨电车项目道岔,质量和工艺要求特别高,也遇到了很多难题,正是这样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勇于探索、迎难而上,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

  靠着这样的传承与创新,在徐渤雨的带领下,铣三班每年根据现场实际问题进行小革小改达20余项,因为工作突出,他还获得了河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徐渤雨用行动写下了“红桥精神”的生动注脚,也践行着一名青年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中铁山桥,王尽美的“足迹”始终贯穿。青年园里,王尽美的汉白玉雕像静静矗立,上下班的员工们以及来来往往的人们,都从他的眼前经过,驻足停留,凝心景仰。而新员工们上岗前的第一课,就是瞻仰王尽美的雕像,接受党性教育。

  “王尽美,一直是我们山桥人眼中的‘工友’,他的事迹也将一直激励我们勇往直前,创造更多大江大河的跨越故事。”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军科说。(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字记者:赵丽焕


作者: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诸城市融媒体中心

满意

0

基本满意

0

不满意

0

打开“爱诸城”看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