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昌乐

官方移动发布平台

听新闻

“一网”咋兜起民生大小事? ——看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的“朱刘实践”

爱昌乐

2021-06-03 08:58

昌乐融媒6月3日讯(记者 李雯 通讯员 张晓琰)社会稳则民心安,家园和则百业兴。  

拥有3万多人口、汇集500多家企业,曾经纠纷矛盾交织的工业重镇朱刘街道,以人民为中心,借鉴“枫桥经验”,探索出了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的“朱刘实践”,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一张“网”咋就兜起了民生大小事?有哪些好经验和亮点做法?近日,记者走进朱刘一探究竟。  

密布“探头”管理模式“实”起来  

——“一网全覆盖、上下一盘棋”  

左邻右舍因菜园用地纠纷发生口角,有网格员出面劝说,双方各“退避三舍”;工业生产基础电线老化,有网格员上门检查,帮忙一起整改……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网格员的身影。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如今,街道35个自然村被分成106个网格,包括127名机关网格员在内的233名网格员活跃在街头巷尾,实现40多平方公里的家园和谐安定、安全有序,都离不开这张“大网兜”。  

朱刘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建刚介绍,深入实施党建引领下的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按照“街道、社区、村、组”四级网格运行管理,本着“定格、定人、定责”的原则,结合村居位置、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进行切块划分。“最密集的朱刘西社区一个行政村划成8个网格,就是让群众感觉网格员就在身边,在家门口也能办成事。”杨建刚说。  

初夏的朱刘,绿柳成阴、蔷薇正艳,文化墙情景交融,处处散发着文明、祥和的气息。  

任疃村村文书于晓玲是村内一名网格员,“事儿多”是她去年10月份兼任网格员以来最大的感受。和其他网格员一样,每天进村入户,挨家挨户挨人摸查,建立新冠疫苗接种管理台账、做好网格包靠户基本情况统计、网格内外出人员统计和返昌后的核酸检测。此外,还要围绕“五清强基”,理清网格内的合同档案、清算往来欠款、清查资产资源,还带领村民清洁环境卫生。  

“凡事都要做到前头,别等着村民来找咱,咱们得主动靠上,把看似不起眼的小矛盾化解在萌芽时。”于晓玲的心得也是所有网格员的共识。  

同样,在魏家庄社区,7名网格员正奔波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5月22日,在社区村委办公室,网格员刘钦国正埋头整理《昌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等表格。他说,和以前担任村文书不一样,现在担子重了,自己负责121户,大小事都得处理好,那就得多跑腿、勤走动。  

与他面对面办公的网格员刘艳萍下村归来,来不及喝水,便赶紧拿出“朱刘街道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工作日志”,记录好村民刘军永刚刚反映的老屋失修申请翻盖的事宜。“必须摸清摸实摸透,取得村民信任。更重要的是,当好群众‘保姆’,即便矛盾再小都不能忽视,更不能拖不能靠,自己不能就地化解的纠纷,就上报村、社区化解。”她讲述起自己的包靠体会。  

放眼街道,从去年11月份人口普查登记、到目前新冠疫苗接种组织动员,再到防溺水知识宣传,服务员、讲解员、调解员,各种角色互换,密如棋子的网格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就是穿梭大街小巷,甘当“探头”,随时“排雷”。碰到邻里占地纠纷,当场说事拉理;哪家婆媳关系不融洽,就拿出村里的“最美婆媳”说事。他们就是这样,以心换心、理脉顺气、真诚以待,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将纠纷消于萌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一网全覆盖、上下一盘棋,一起抓整改。自今年4月份全县“五清强基”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以来,街道把加强网格化管理作为“五清强基”百日攻坚行动的助推器,按照一体化运行、双网式驱动、多举措培训“三合一”的网格管理模式,坚决打赢“五清强基”百日攻坚战。  

“一体化运行”,让工作“动”起来。横向成立专班、保证工作高效开展;纵向推行“党建+网格化”治理模式,构建起科级干部包村、中层干部协助、机关干部包小组“全员上阵”的工作机制,着力打造四级网格服务体系“一张网”。目前,帮助解决问题、解答疑惑106个;印发相关方案,推进工作落实到位。  

“双网式驱动”,让摸排“活”起来。以“网络+网格”双网为驱动,全面开展“五清强基”问题隐患排查摸底行动。截至目前,街道共搜集并接收问题线索428件,摸排问题合同228个,发现环境问题1302处。  

“多举措培训”,让清理“实”起来。举办全街道“五清强基”百日攻坚业务培训会,就农村“三资”清理程序,环境卫生清理范围、方式等业务进行了详细培训。截至目前,35个自然村已全部完成清整合同档案、清算往来款项、清查资产资源三方面的培训工作,已清偿集体债务22笔、29.376万元,清理环境卫生887处,解决问题隐患101个。  

强健“中枢”治理格局“活”起来  

——“一网尽收、一站清零”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劳资纠纷、家庭矛盾等易发多发,面对网格员、街道、社区调委会调解乏力的掣肘,如何兜住“大小事”、让群众诉求得以快捷表达和有效解决?  

激活“老杜工作室”这一网格化治理“中枢”,这正是街道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落子关键环节,盘活社会治理格局的创新之举。  

去年6月份,在其前身劳动保障监察中队基础上,“老杜工作室”依托人社所所长杜介勋这一先进典型挂牌成立。今年街道充分整合人社所、监察中队、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等部门资源,并将“小亮热线”、政企通、12345市长热线等八项工作整合至工作室,统筹协调网格化管理工作。经过优化提升、强身健体,从单一的解决企业欠薪、劳动纠纷,逐步演化到解决整个街道的矛盾诉求,打破单线调解、分头处置瓶颈。  

杨建刚坦言,牢固树立“家事如天、一网通办”的发展理念,推行“一体化运行、全科化构建、多元化服务”的工作模式,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从“事后处理”向“事先预防”转变、从“被动接收”向“主动服务”转变、从“单科处理”向“全科服务”转变。  

5月23日,走进“老杜工作室”,正在通话中的杜介勋忙不迭跟记者打招呼。一个纠纷还没处理完,就又接到新的案件,是他和团队工作的常态。  

“工作室的中枢效能体现在哪?”  

“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大小矛盾纠纷一网尽收、一站清零。”杜介勋一语中的,“全靠我们精心打造的‘一心为民、二化受理、三类分转、四项机制’的‘一二三四’工作法。”  

通过墙面上的示意图,看似繁琐的运行模式一目了然。“一窗”受理,实施“一体化”运行机制,对街道受理的信访案件,企业社区、农村社区摸排的线下矛盾和“12345”市长热线、潍企通,还有目前专门设计的“智慧网格”大数据平台等线上反映的纠纷应收尽收,统一受理,提前分析研判矛盾纠纷隐患。之后,按照突发事件和信访积案、群众诉求、工资诉求三种类别进行分流处置、多举办理、办结回访,真正将党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有困难找“老杜”。如今在朱刘,“老杜”早已家喻户晓,但沉稳、谦逊的杜介勋直言,纠纷调处成功,深得群众信任,并非一己之力。“就拿去年钱家庄村民刘某某的事来说,她丈夫在公司突发脑溢血,治疗费用高,一家人冷静不下来。针对这一突发事件,派出所维护企业秩序,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帮助办理临时救助,工会又为他们办理困难职工救助,社区主任帮忙发起‘水滴筹’捐款。及时、高效调解,让他们一家渡过了难关,也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带来的诉讼损失。”杜介勋谈及工作室的优势。  

“正是团队通力合作、发挥职能优势,才最大限度整合街道资源,既让企业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又让职工享受到最全面的救助政策。”杜介勋深有感触地说,“纠纷化解全靠一帮‘老兄弟’合作,成功调处,团队精神至关重要。”  

“双方各让一步,就调解成功了。”实际上,针锋相对的场面不见得那么容易解决矛盾。正如杜介勋所说,每一起纠纷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一宗案卷当中都记录着精心调解的点点滴滴。  

去年,大东庄村某前后邻因修缮房屋产生矛盾,村干部和社区干部多次调解未能化解,工作室的杜介勋、姚振东、王希良分别到当事人家中走访十多次,通过细致耐心地沟通交流,并引用“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古训开导,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  

多年调处,“老杜”脑海中有太多太多案例,其中一名70岁的退休工人来访让他记忆犹新。据老人反映,与同年当兵的同龄人相比,退休工资少发几百元,同时1991年退休时少了一级工资。杜介勋自驾车陪老人先后到县人社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企业人力资源部进行专门咨询查询后,又将他送到公交车站。一大圈下来,老人的部分疑问得到客观公正的解答。但时间跨度长达30年,企业对当时情况难以复原,杜介勋赶紧协调企业就少发一级工资向老人赔礼道歉。最后,真诚、耐心的服务打动了老人,老人激动地说:“你们这么尽心尽力,我心服口服了。”  

现场沟通、酝酿方案、现身说法、全力调解……辗转街道、跋涉乡村,从杨花轻落到小荷初绽,“老杜”带领这支志愿队伍活跃在维护正义、温情司法的路上。“不论矛盾双方是谁,决不能以一方利益牺牲另一方利益”,公平公正、依法维权,是他和团队司法中坚不可撼的信念支柱。  

满腔热情服务到底、威严铿锵不失和蔼、精准把脉对症下药,就是靠着摸索出来的调处“智慧”和“心中有责、心中有民”这股子劲头,让无数矛盾得以消弭。  

今年以来,“老杜工作室”调处各类劳动纠纷131起,追回欠薪102.77万元。“下一步,我们将打造6室2厅1庭1廊,服务大厅窗口整合社保、医保、工会等资源,进一步打造‘叫得响、做得好、信得过’的调解品牌。”杜介勋表示。

打开“爱昌乐”看评论